旺旺文学馆>玄幻>重生之大学霸笔趣阁 > 1567章 最后壁垒!
    中华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几年前接到军方的研制订单后也是开始研制这种第三代军用通信卫星,到现在终于是进入了发射前热真空室和声学测试,今年年底将进行发射。

    在2000年前,兔子军方是没有专属的军事通信卫星的,不得不依靠民用的红二红三号通信卫星提供远程通信保障能力,这些卫星的因为各方面的技术实力不足造成通信能力和卫星寿命都是很差。

    在进入到2000年后军方才拥有了属于自己的军事通信卫星,形成了军队的指挥、控制、通信、情报系统。

    这种卫星是在红三号通信平台改进而来,重量上比红三要重,达到了两吨多,设计寿命也延长到了八年,并且首次运用了KU波段转发器,通信能力大为提升,不过整体性能跟米国方面军事通信卫星的技术性能差了至少有十多年左右。

    之后随着星链网络系统的出现,军方对华兴科技集团公司研制的这套极高频低轨道通信卫星系统是非常满意的,所以在七年前再次发射一颗军用通信卫星后就迅速启动了建设新一代极高频军用通信卫星系统的重点项目,并且设计目标全面直指米国洛马公司承担的那套极高频军用通信卫星系统。

    因为中华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在在星链网络系统上大赚特赚,并且网罗了大量航天技术领域的技术人才,在卫星研制技术上已经追平甚至在一些方面超过了米国国内的卫星制造商,军方才将这套系统的建设项目交给了他们。

    中华卫星通信集团公司在研制这颗超大型的极高频军用通信卫星也是拿出了自己的全部的本事。

    在十年前出现的VHF、Ku频段卫星通信技术还算是高精尖技术,只掌握在少数几个国家手中,很多也仅限于军用。

    但是杨杰早年间却是直接让旗下的通信技术专家直接研制Ka波段以上的极高频微波通信技术,大量的技术方案直接是他提出来的,下面的技术团队在这个基础上在研发进度上是极快的,甚至直接在星链网络系统上使用了极高频通信技术,率先实现了商用化。

    当年在推出星链网络系统的时候米国还只是在研发Ka波段的通信技术呢,但是华兴科技集团公司却是直接杀到了W波段通信技术,打得米国方面是措手不及。

    这个也是米国方面用最快速度将自己掌握的Ka波段的通信技术推出高通量卫星跟星链网络系统抢市场的原因,不过很可惜这些年没有斗过中华卫星通信集团公司。

    兔子军方将军用通信卫星的订单交给了中华卫星通信集团,将地面终端研制任务交给了航天集团,卫星发射订单交给了华兴火箭发射公司,主要还是考虑到平衡。

    当然,因为这款最新的军事通信卫星设计难度其实也是非常大的,因为这颗卫星要能够承受核爆炸后各种高能辐射的冲击,所以也是用了大量的防辐射技术好材料,尽管华兴科技集团公司的防核机器人技术部门之前积累了大量的技术成果,但是这款卫星造价还是贵得很,一颗卫星的造价达到了四亿多美金,是目前来说兔子国内最为昂贵的一款卫星。

    不过这相比于洛马为军方研制的那颗极高频通信卫星高达十八亿美金的报价来说却是便宜太多了,军方还是能够接受的,并且为了降低成本,并且一次性订购了八颗来组成卫星系统,实现中央在遇到极限条件下仍然拥有指挥作战的能力。

    其实星链网络已经让军方拥有了高速通信的能力,这种能力甚至比米国正在建设的第三代军事卫星都要厉害。

    米国第一代军事星传输“战斧”巡航导弹的任务命令需要一百秒秒,传输一兆兆大小的空中任务命令需要一个小时,传输一幅二十多兆的侦察卫星拍摄的可见光图像需要差不多一天一夜。

    虽然第二代和第三代军事星传输上述数据在时间上有了巨大的提升,但是跟星链网络系统的信号传输速率都没法比,因为华兴科技集团公司这种极高频通信技术在带宽上的技术优势实在是太大了,轻松地可以做到数G以上的传输速率。

    军方已经通过这套系统发展出来的作战指挥、情报传递和后勤保障通信系统从根本上克服了应急机动部队、边海防部队、舰队、空降部队及侦察分队等远距离运动中通信的困难,实现了各种武器平台已经作战单位信息的实时回传,譬如说各种侦察无人机和侦察卫星拍摄的光电图像数据军方地面指挥中心可以第一时间得到,这方面兔子军方其实已经走在了技术前沿。

    对于星链网络系统中央高层是非常满意的,不过军方高层还是觉得这套系统不够保险,所以才有了新型军用通信卫星项目的诞生。

    并且军方方面特意要求要将激光通信系统搭载在这款卫星上面,打通军方跟潜艇部队通信之间的最后壁垒。

    华兴科技集团公司已经掌握半导体固态激光技术的核心技术,再加上华兴防务集团公司一直组织技术团队在深海激光通信技术以及深海探测、测深、水下传感装置、海基光控武器系统等方面进行各种研发,到现在已经开始推出不少的产品开始在进行各种测试了,可以说华兴科技集团公司在这些方面都是走到了技术前沿。

    其实许多国家非常重视蓝绿激光在海军装备中的应用,米国、苏修、澳洲、大拿加等国投入了大批人力、物力进行这方面的研发,都是取得了很多的技术成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