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对于明军来讲,最要命的,其实就是补给问题,或者说,人力问题。
这么远的补给,现在渤海湾又冰冻住了,只能走陆路。
而冬季本来天寒地冻就不好走,再加上马上就要开春了,难道百姓不春耕吗?还是军户不需要春耕?
一年之计在于春,若是错过了春耕,那真不知道要死多少人。
而北平还好,只负责运输到山海关。
整个辽东,基本上所有的军户,家家户户,都为征高丽做贡献,出人丁打仗,出壮丁运粮......要是一直拖下去,粮食也无法通过海运解决的话,那么辽东今年整个都要被拖垮。
到了那时候,这么大一片地方,粮食无法自给自足,就需要朝廷援助。
可朝廷又哪有这么多存粮呢?
北平的军事储备粮,打到现在,基本上已经快调运一空了,再往下,就得整个北方出粮食。
而在大明,北方是从人口、经济甚至耕地面积上,都是不如南方的......说出可能没人信,这么大的华北平原和中原平原,怎么会耕地面积不如南方呢?但实际上就是如此,中原水患频仍,华北人口稀少,都导致了农业经济始终没有恢复到繁盛状态,甚至比之北宋,都要差的很远。
所以,李成桂固然耗不起,可从另一个角度来讲,大明也同样消耗不起。
当然了,双方要付出的代价不一样就是了。
李成桂耗下去国灭身死,大明耗下去只是让未来几年过得困难点,还没到元气大伤的地步。
“必须速战速决,不仅是为了减少士兵的伤亡,也是为了大明。”
两人对视一眼,无需多言。
很多事情,都是要看结果的。
后人只会从结果来反推决策,而至少从目前来看,大明的决策是没有错的。
征高丽,是征日本的前置步骤。
有了一个听话、能出力的高丽作为附庸国,比桀骜不驯、保存实力的高丽,对于大明来讲要好得多。
这里面的道理显而易见......如果没有高丽这个近水楼台,那大明怎么能保证自己做的比忽必烈要好呢?要知道,忽必烈两次征日,可是有着高丽的倾力支持。
蓝玉转过身,目光深邃地望向朱雄英,他没有用军中的称呼来称呼他,而是说道:“英儿,你可知,真正的战场不仅仅局限于两军对峙的前沿,它无处不在,仗打到现在,我们的每一步行动,都可能成为决定胜负的关键。李成桂会如何利用这些不利因素,我们尚不得而知。因此,除了正面战场,我们还得做好应对各种突发状况的准备。”
朱雄英闻言,神色凝重地点了点头:“我已命人加强了对补给线的巡逻,同时与地方官府协调,确保一旦有变,能迅速调动后方的兵力支援。至于女真人,虽然他们行动诡秘,但北平军也已派遣精锐斥候深入山林,力求提前察觉他们的动向,尤其是奴儿干都司的兀良哈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