丰帝只有三位皇子,除了已成婚的太子,就剩下同龄的寿亲王和裕亲王。眼下两位亲王都到了说亲的年纪,寿亲王的婚事肯定由皇后来操持,杜家绝对不在她的考虑范围之内;而裕亲王由太后抚养,太后给他挑选王妃也很合理,可是杜家是怎么入了太后的眼?杜启明百思不得其解。
他提出了心中的疑问,徐恺沉吟了半晌,只能说:“也许是因为裕亲王跟你们家有缘。”
杨镇的身世在杜家是个公开的秘密,在场的人除了杜祖父、杜四叔以及当时还没出生的元哥儿,都经历过那个难忘的中秋之夜。
杜家人又想起丰帝还是太子时在婚宴上的一席话,是了,没准是丰帝还没放弃结亲的念头,太后又考虑到这个孩子跟杜家关系密切,所以才把晴姐儿指了他。
误打误撞地,他们竟然猜得八九不离十。
曾慧云福至心灵,想起大师解签时,他说的最后一句话:“一起皆有因果。”她忍不住大叫了一声,引来众人的侧目。
她又把大师当年解签说的话重新说了一遍,说到要存善心行善事,又说了一切皆有因果时,大家都忍不住点头。曾慧云救下了这个孩子不正是大善之举吗?这么来看,大师的话没错,晴姐儿之前姻缘没到,不论他们怎么安排都不成,如今懿旨下来,正是时机到了。
杜晴若很想反驳他们,他们口中的姻缘没到完全是因为自己暗中阻挠,而赐婚也不一定是所谓的时机。不过她不敢说大师的话不对,她来到这个世界以后也对玄学有了敬畏。
大师口中的因果在她看来,更像是曾慧云当初救了这个孩子,还对他有一奶之恩,杨镇注定要给她当儿子的,如今要当她的女婿,不正是她的半子?只可惜她娘只有自己一个女儿,不然这桩婚事也不一定落到她头上。
为着这因果之说,杜家众人不再觉得这桩婚事是个烫手山芋,开始细数起杨镇的好处。
杜启明夫妇想的是,杨镇虽然比晴姐儿小三岁,但是性情稳重,这个孩子与熙哥儿一同长大,家里对他也是知根知底,即便成了亲也是留在京城,这不正是他们最看重的吗。虽然他们不愿与皇家结亲,但是他们对杨镇有着莫名的怜爱之情,这个孩子自小就亲缘淡薄,也许注定要来加入他们家的。
杜祖父杜祖母想的更简单,虽然杨镇摊着个不靠谱的爹,身世比较复杂,但人家好歹也是亲王,到底还是杜家高攀了。何况他们还有徐恺和大长公主这个中间的姻亲关系在,皇家应该不会亏待大姐儿。
其中杜启明的情绪最为复杂,自己跟方博士兄弟相称,如今自己的女儿和他的外孙要成亲,自己硬生生低了一辈。
自从方博士带着方姑娘回淳西后,他逢年过节都会派人去看望,还会带一些银钱和米粮去接济他,只是方博士从来不肯收他的钱,宁愿过着苦寒的生活。他想着,杨镇和晴姐儿要定亲的事情也应该通知义兄。
大人们开始商量起嫁妆的事情,他们早早为晴姐儿备下了丰厚的嫁妆,但是她将来是以王妃的身份出阁,还得往上多加几成。
杜晴若很佩服他们这种自我安慰的精神,也能表示理解:杜家是商人发家,最会审时度势,既然木已成舟,他们家也不能违抗太后的意思,还不如提前做好打算。
唯独她暗自伤神,幸好一旁还有熙哥儿仍在消化这个冲击。杜尚熙凑到她身边,一言难尽地看着她说:“大姐,以后我要叫裕亲王姐夫吗?可是他比我还小。”
可不是吗!杜晴若心底呐喊,杨镇在她眼里就是个弟弟般的存在,他比熙哥儿还小呢。就算他最近长高了,但还是一副小孩子的模样,放到现代,他在这个年纪还是个高中生。
她从来就没打算在这个世界结婚,何况是跟一个身心都没成熟的小孩,这跟犯罪有什么区别。也不知道杨镇有什么想法,自己比他大三岁,就跟姐姐似的,突然被安排这么一桩婚事他应该也很无奈吧。
就算家里人都选择接受现实,但是杜晴若不打算认命,没准她能从杨镇那里下功夫把这桩婚事取消掉。
杨镇能有什么想法?他当然是万分亢奋啊!虽然一时半会不能成亲,但是人已经被他定下来了,谁也抢不走。他就像一只得到了最喜爱的肉骨头的小兽,恨不得掘地三尺把杜晴若藏起来。得知太后的懿旨已经到了杜家,他想立即出宫去见见自己的心上人,但是礼部的流程还没走完,他必须庄重一点,到时候再正式上门去拜见杜家的长辈。
太后赐婚一事很快就传遍了朝野,礼部也开始着手亲王娶亲的三书六礼,还请了德隆大长公主来保媒。